====== 蒙古族元代服饰 ====== 历史的车轮飞转到公元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欧亚,四处的金银财宝,如百川归海般汇集到蒙古高原,各种能工巧匠带着娴熟的技术伴着财富随波逐流,蒙古高原集八方珠宝,汇四方人才,收中外工艺技术,蒙古族服饰开始了豪华和丰富的新时代。\\ 汗国时期,是蒙古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涌流的财富大都得以在服饰上展现,“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语),雍容华贵、珠光宝气为其主要特征。服饰中的栖鹰冠、卷云冠闪着高傲的金光;方领式长袍、交领式长袍和革靴的广泛流行;以白、蓝、红、青、为主色调的应用如野花遍地;稀有珍皮倍受追捧;绫罗绸缎,艳压群芳;金银宝石,奇光异彩;皮制衣物独占鳌头。\\ 元帝国的隆隆炮声结束了华夏四分五裂的局面,地域上的一统呼唤着政治上的一统,政治上的一统必然要求在教化和精神生活上得以体现,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被裹挟上政治的舞台,首当其冲地承担了政治的重任,以国家的名义严格规定的服饰制度由此产生。\\ 百官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人员,在穿着上也需率先垂范。《元史·舆服一》中明确规定“百官公服,大独科花、径五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绯罗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绿罗,无纹。”面料以皮质居多,其中最具特征的是以法律的方式一改长期流行于草原的左衽长袍为右祍。\\ 元代仪仗仍穿袧服,以各种生色花(写生花)为饰,《元典章》所载丝织品名目,大多用织金,如织金胸背麒麟、织金白泽、织金狮子、织金虎、织金豹、织金海马。另有青、红、绿诸色织金骨朵云缎、八宝骨朵云、八宝青朵云、细花五色缎等花样。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一号古墓出土的黄色油绢窄袖辫线袄,肩领袖及襟边所镶纳石失(织金锦),纹样造型粗犷,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审美爱好。与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元代红地龟背团龙凤纹纳石失佛衣披肩的图案,风格一致。\\ 纳石失,这是专供蒙古帝王贵族所用的一种服装质料。“八月胡天即飞雪”的蒙古高原,冬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服饰的御寒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奔跑于蒙古高原上的银狐、猞猁、紫貂、水獭、香獐等珍贵动物的皮毛配上珍贵的丝绸面料,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笠帽为主,穿质孙服,或称只孙、济孙、济逊。汉译作“一色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称为襞积,肩背间贯有大珠,这本来是便于骑马的戎服,明代皇帝外出乘马时所穿的"曳撒",就是把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的服装。\\ 在百官服饰中,质孙服如鹤立鸡群,卓尔不凡,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服饰。\\ 翻开典籍《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济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之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为济孙云”。寥寥数言,一个色彩涌动的服饰海洋展现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面前。\\ 公元1246年6月3日,元上都,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元朝皇帝在上都的避暑行宫——凉殿。用棕毛制成,排列成阵,每座殿的四周都镶嵌着美丽翡翠宝石的凉殿,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夺目,五彩纷呈。\\ 当日清晨,由皇帝亲自赐给各亲王和达官贵人们一色的衣服、腰带和珠翠宝石;蒙古统治者和身边有爵位的亲信达官贵族约一万二千人,身穿朝廷规定的同一颜色的金锦质孙服,佩戴满身珠宝,骑乘装饰一新的名马,手持各色的礼仗彩旗,迎着草原上初升的太阳,从城外来到城内,列队进入宫城,在一片欢呼声中来到御殿。这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响。\\ 宏大的宫殿上张灯结彩,用金杯按爵位或亲疏辈份进行酒宴,杯觞交错,金紫照耀。盛装的马上武士们,在御殿之前竞技斗能,摔跤手现场呈雄,献艺邀功。头上戴着象牙佛冠,身穿大红的销金长裙,云肩鹌袖,锦带凤靴,手执各种乐器的16位少女,边奏边舞,仿佛天女下凡,轻歌曼舞。大宴持续三日。亲身经历的大臣兼诗人的周伯琦和萨都剌分别写下了生动展示上都诈马宴盛况的诗篇。\\ 从诗人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700多年前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也看到了蒙古民族服饰的美丽绝伦。\\ 有心的马可·波罗把这一盛大场面写进了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对于皇帝陛下最亲信的贵族,还赐给装饰着宝石和珍珠的礼服,价值一万金币。并且规定,只有在每年的十三个隆重节日,才能穿这种礼服”。这种礼服就是质孙服。\\ “元代衣服式样,在北方,男女上下区别不大,通名为袍,但是用的材料精粗贵贱,却差别悬殊。高级大官服多用红彩鲜明织金锦,且沿袭金代制度,从花朵大小定品级高低,下级办事人只许用檀褐色罗绢。平民一般禁止用龙凤纹样,禁止用金,禁止用彩。”(《沈从文全集》第32 卷第436页)\\ 《元史·舆服志》中赫然纸上,“庶人除不得服赭黄,惟许服暗花纺丝绸绫罗毛毳,帽笠不许饰用金玉,靴不裁制花样。首饰许用翠花,并金钗鲤一事,惟耳环用金珠碧甸,余并用银。”察微见幽,元代蒙古服饰,尊卑上下,等级分明,平民就连色彩也不敢造次。\\ 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民间还禁止穿赭黄、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栀子红、胭脂红等颜色。帽笠不许饰金玉,靴不得制花样。因此,民间服饰只好向灰褐色系发展。\\ “至于贵族官僚,必满身红紫细软。帝王更加穷奢极欲,除色彩鲜明华丽的纳石失、绿贴可波斯式金锦外,还有外来细毛织物速夫(即琐伏)及特别贵重难得的紫貂、银鼠、白狐、玄狐皮毛等。并在衣帽上加金嵌宝,更讲究的且全用大粒珍珠结成。”(选自《沈从文全集》第32卷第436-437页)\\ 蒙古族先民们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使他们与马为伴。为了骑乘便利,服饰自然也必须符合这些特点。蒙古汗国和元代的裤子有高腰肥裆和套裤两种。男子冬季多穿皮裤,春秋则穿夹裤,天冷时外加套裤。\\ 蒙古民族在汗国时期,多用尖头式皮靴或毡靴,其结构由靴靿、靴帮、夹条和靴底组成。到元代靴子种类已发展为鹅顶靴、鹄嘴靴、云头靴、高丽式靴等。蒙古人在元代没有穿鞋的习俗,他们讲究在靴子里穿高筒袜子,在冬季穿毡袜子和皮袜子,其他季节则穿棉袜子或布袜子,并在袜子的筒边上镶有美丽图案。\\ 在蒙古族服饰园地里,妇女服饰独占花魁。元代,在居无定所的传统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蒙古族妇女,在着装的形制上与男子基本相同,长袍、半臂、比甲、答忽、马褂、便裤、套裤等也同样成为妇女的日常服饰。\\ 山东邹县李裕庵墓出土的服饰告诉我们:元代的蒙古族妇女的长袍袖口紧窄,以左衽为多。袍服里面穿套裤。裤子不用裤腰,也不缝裤裆,两只裤腿单独分开,每只裤管的上端都钉着一条带子,穿时系在腰上。\\ 元代妇女着左衽长袍,是蒙古人遗留下来的老款式,在直领半袖长袍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面料以大红织金、锦、丝缕为主,色彩多为红、黄、绿、胭脂红、鸡冠紫等,花纹上也有很大差别。蒙古族妇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她们可以同男子一样纵马飞驰,但她们束腰不用革带,而是用一块色彩较艳丽的彩绸束腰,把美抛洒在绿草和白云间。\\ 《出使蒙古记》的作者鲁布鲁克在书中这样记述“姑娘们的服装同男子的服装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略长一些。但是,在结婚以后,妇女就把自己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穿一件较宽大的长袍,而且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很宽大。这种长袍在前面开口,在右边扣扣子”。在敦煌壁画中,元代供养人穿的长袍服饰和鲁布鲁克的记述十分吻合。\\ 灿烂的阳光还在漫洒,用它的暖意欣赏着金莲花的从容;蜿蜒的闪电河还在穿行,用它的乳汁滋润着绿草地的青春,曾经光焰万丈、辉煌无比的元上都,在历史的风烟中逝去了;昔日的繁华,在时间的风蚀下变成一片废墟,遍地的残砖碎瓦,苍凉的柱础基石,丛生的杂草野花,还在述说着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封存起来的、曾经显赫了99年的上都文明。他永远成为了中华文明一个不可遗忘并为之自豪的亮点。\\ 1368年,元朝统治者退回草原,建立与明朝对立长达200多年的政权,史称北元。\\ {{ :2_蒙古族元代服饰.png?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