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明代服饰 ====== 历史的太阳照耀着漠南的土默特部,和平之花结出了生活安定、边市繁荣、社会和谐的累累硕果。先进文化技术的引进,"针、锥、顶针、梳子、火镰餐刀、荷包,有图案的各种刀鞘、剪子、镊子、棉线、筋线和赭石”(裁剪用的画线石笔)等(《卫拉特蒙古法典》)生产工具和工艺技术的创新,直接促进了缝纫水平的提高。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蒙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中原商贸的开展,农业种植区的出现,多年的鞍马劳顿和对安宁生活的期盼在草原上弥漫,喇嘛教正当其时,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必然在服饰文化中得到反映,服饰的美化功能开始成为主流。\\ 《卫拉特蒙古法典》,简称卫拉特法典,是卫拉特与喀尔喀蒙古部封建主会盟的产物,于1640年(明崇贞十三年)用回纥式蒙文书写,被史学家认为是研究蒙古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在全书120条法规中,有20多条记载着有关服饰的点点滴滴。服饰材料更加多样,绸缎、金锦、毛织品、香牛皮、羊皮、羔皮、粉皮和虎、豹、狼、獾、狐、海狸、水獭、灰鼠、银鼠、貂鼠、骚鼠、脆牲、狸子、白鼬、野猫等各种野兽皮争相成为当时的服饰材料。\\ 翻开《阿勒坦汗法典》,其中明确记载着当时蒙古人所穿戴的服饰用品。白狐皮袍、“赫斯孟”皮袍、旱獭皮袍、黄狗皮袍、山羊皮答忽浓墨重彩;金帽、银丝带、玉饰、额箍、马褂、领衣、铁环甲、裕裢、脖套、斗篷、金碗、银碗、袜子、被子、火镰等服饰及用品琳琅满目;狐皮、棉布、皮子、皮革、熊皮、水鸟羽毛、驼毛等服饰材料交相辉映。\\ 蒙古族服饰终于从政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始绽放自己的个性。策格德格、温吉拉格(妇女挂饰)、戒指、地毯、坐垫等元代没有的新款式和用品展露新姿。\\ 明代蒙古族男女长袍、坎肩等,做工更精细,色彩更鲜艳。其中较之元代更为精致繁杂的坎肩,或称比甲,成为蒙古族妇女的重要服装。其形制为无袖、对襟、斜襟、琵琶襟,通身绣荷花纹,罩于袍服之外,比袍服短,既突出了坎肩,又露出了袍服,可谓别具匠心。名震漠南的三娘子身穿此装在汉营走动时,引得千万汉军争睹其风彩,可见此服装的款式色彩为一时之冠。为此,明人徐文长在咏三娘子诗中盛赞道∶“汉军争看绣柄裆,十万弯弧一女郎”。\\ 形如簸箕,围于肩背,左右垂于两肩,名叫“札合”的妇女大翻领也在明代横空出世。至此,蒙古妇女服饰的基本款式如万花般盛开。\\ 位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由阿勒坦汗的后人绘制于1606年的美岱召壁画,被专家认为是研究明代蒙古族服饰最珍贵的形象资料。\\ 从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的整个人物所着服饰来看,无论发型、冠饰、袍类、披肩类和其他装饰品,与元代都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它既有元代的款式特点,又有承前启后、别开生面的新款式。其中最突出的是有了皮翻领和窄袖加大马蹄袖的长袍。画面中男子合辫为一的后垂式发型开发型之一代新风。\\ {{ :3_蒙古族明代服饰.png?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