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先民们的服饰


科尔沁草原上的兴隆洼村落遗址,大量陶器、玉器、骨器如绮丽的文明之霞,染红了8000年前的草原,特别是其中出土的蚌裙,犹如一道彩虹,凌空于服饰文化的苍穹,预示了蒙古高原上的先民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并为后世灿烂华美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开了先河。
红山文化,新时期时代的太阳。出土的彩陶表明,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是服装史上一次革命。多种纹形、多种玉器配饰和陶塑靴形,预示了制作者对服饰美化功能的发现和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两大功能凸显,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真正意义上的服饰初步形成。
生产力这个历史的火车头,把蒙古高原带进了青铜器时代,更为精制的缝制工具的诞生,催生了专门的匠人队伍,蒙古高原人类服饰迎来了第二次飞跃,专门用来起装饰作用的头饰、带扣、耳环、耳坠戒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北狄等狩猎和游牧民族头戴兽皮高顶护耳帽,身穿兽皮齐膝长袍、脚穿兽皮长筒靴,从头到脚的皮毛服饰基本形成。
原始商业商贸犹如人类进化的助推器,架起了草原和中原内地的交流之桥。纺织物作为服饰材料的新来源,为蒙古高原人类的服饰发展和繁荣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日月如梭,蒙古高原很快进入铁器时代,工具的改进,能工巧匠的成熟,服饰材料的丰富,蒙古高原人类服饰开始走出原始自然生成的状态,进入了工艺水平的新时代。
内蒙古杭锦旗匈奴墓中出土的栖鹰冠、金冠带、鸟纹金扣、金项圈等,金光四射,耀烁中原。
鄂尔多斯匈奴墓中出土的由金、蚌、玉、水晶珠、玛瑙珠、金属珠和赭石等质材做成的妇女头饰,在制作工艺水平和样式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式样与蒙古族现代鄂尔多斯、察哈尔的妇女头饰十分相似。
蒙古国诺彦乌拉出土的匈奴文物中,颜色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刺绣、贴花、镶边等工艺也开始应用。有的学者认为,匈奴人的服饰是蒙古族服饰的源头。
阴山山脉如虬龙般横卧在蒙古高原上,从东向西由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构成、有规律地凿刻在深山幽兰中的立壁、陡坡上的阴山岩画,其上栩栩如生的舞蹈人形和头戴饰物的人形,真是地再现了蒙古高原先民们的服饰和发式,发式有齐头披发的,有束发或辫发甩向一侧的,也有左右做角形的。衣服则一律自肩及膝,上下沿平齐的“细腰”状长衣。从制作上看,是将一副窄布对折拼缝,上部中间留口出首,两侧留出臂。它无领无袖,穿上后束腰,便于劳作。这种基本形式和草原先民族的服饰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在蒙古族服饰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蒙古高原上风起云涌,各个部族在相互博弈中此消彼长,不断融合,服饰也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动兼容创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