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清代服饰

四海之内,惠风和畅。蒙古高原,牧歌悠扬,和谐之风劲吹;万里旷野,人泰草丰,龙光射北斗之墟。长期的安定和经济发展,服饰又重回审美的本性,使原蒙古地区从事军工生产的大部分手工艺人,带着对安定生活的畅想,加入了制作各种蒙古服饰、佩饰的队伍,制作工匠,人人握灵蛇之珠,裁剪工艺、缝纫工艺、刺绣工艺、镶边工艺、图案工艺和扣襻儿工艺,高手栉比,绝活荟萃。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翡翠、琥珀、绿松石等都成为各种头饰、衣饰和火镰餐刀的座上嘉宾;皮毛、布帛、锦缎已成为缝制各种服饰的常客;此时的蒙古族服饰真可谓:英姿焕发,灿若繁星。
大清带着草原的飓风一统华夏,但作为大清来自草原的兄弟一蒙古族的雄浑仍使新的统治者记忆犹新。作为这种记忆的回光,具有政治色彩的清代蒙古族服饰呈现出今非昔比的三副面孔。一花独放的蒙古族官品服饰,龙跃凤鸣,品级肃然。
清朝统治者为了把昔日的蒙古王公打造成南下统一大业的同盟,按照蒙古封建主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及他们效忠清王朝的程度、功绩的大小等,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和一、二、三、四等台吉爵位,并把此体现在服饰上。于是,包含有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服饰特点的、且具有满式风格的清代蒙古品官冠服一花独放,在清代的服饰园地中长袖善舞,旷古绝伦。
马蹄袖、马褂是清代官服的主要元素,为了体现服饰与权力关系,清代官服吸取明代在朝服和常服胸前绣“补子”的做法,并依品级的高低绣制不同的飞禽走兽,以此显示不同级别的职位和权力。文官绣禽类,武官绣兽类,与明朝不同的是,禽兽的花样与明朝略有差异,常常配以精致的花边,突出了装饰效果,样式上,清朝的补子绣在袍服外面的对襟大褂上,前襟的补子也随之分为两块。
据清代有关服制文献记载,文武品官服饰,有朝冠、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等以及各种冠顶宝石的大小颜色的差别等级。其服制等差,视其冠帽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纹饰而分别。其中亲王冬朝冠,夏朝冠顶二层,东珠十,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红宝石(夏同);补服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石青,凡补服色皆如之;蟒袍蓝石青色,九蟒;乾隆时戴三眼花翎。郡王冬朝冠,夏朝冠顶二层,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红宝石(夏同);补服五爪行龙四团;蟒袍蓝,石青色,九蟒;自乾隆后屡有赏赐,因而郡王也戴三眼花翎。贝勒冬夏朝冠顶二层,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红宝石(夏同);补服四爪正蟒二团;蟒袍蓝,石青色,九蟒四爪;同治间贝勒也赏赐三眼花翎。贝子冬夏朝冠顶二层、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红宝石(夏同)补服五爪行蟒二团; 蟒袍蓝, 石青色, 九蟒四爪。按《大清会典》定:贝子戴三眼孔雀翎,在翎管内缀蓝翎。镇国公冬夏朝冠顶二层,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红宝石顶,入八公同(夏同),未入八公则珊瑚顶;补服四爪正蟒二方;蟒袍同贝勒;戴双眼孔雀翎。辅国公冬夏朝冠顶二层,东珠四,上衔红宝石;吉服冠、补服同镇国公;蟒袍同贝勒;戴双眼孔雀翎。
蒙古王公贵族也遵循清朝服饰制度,按官衔品级戴顶子和翎羽,穿蟒袍和补服,以区别其身份地位。
百花争艳的蒙古族民间服饰,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清代蒙古族服饰虽然受到了宫廷服饰制度的强烈影响,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蒙古族百姓,仍然从事着传统的畜牧业。因此,基本上没有改变服饰文化的实用和审美传统。
冠饰、马褂、答忽、套裤、翘尖靴子,惯看秋月春风,款式风格青春永葆。立领大襟袍和坎肩、敖吉(齐肩长褂)领时代风气之先,用美化生活的理念,取代了蒙古汗国和元明时期适应战争的交领式长袍和半袖长袍,饱含对生活充满的爱意和富有地区特色的长袍、坎肩、敖吉和帽靴,红杏出墙,万花纷来。
走进清代蒙古族服饰的百花园,款式毕至,时有尖顶护耳帽、圆顶护耳帽、尖顶立檐帽、圆顶立檐帽、风雪帽、劳布吉帽、陶尔其克帽、尤登帽、头巾、大耳套、小耳套,出水芙蓉,含苞待放;宽下摆袍、窄下摆袍、开衩袍、无开衩袍、马蹄袖袍、无马蹄袖袍,玉树临风,翩翩善舞;答忽、呼尔木(马褂)、坎肩、敖吉、大襟敖吉、对襟敖吉、斜襟坎肩、对襟坎肩、巴阿秃鲁坎肩、琵琶襟坎肩,千娇百媚,时殊风异;便裤、套裤,风清月朗,比肩而立;大翘尖靴子、小翘尖靴子、圆头靴子、尖头靴子、薄底靴子、厚底靴子、毡靴子、马海靴子,寻踪觅迹,足下生辉;毡袜、皮袜、棉袜、布袜等,百鸟朝凤,别具一格。普通男子服饰、老年男子服饰、中年男子服饰、青年男子服饰、少年服饰、儿童服饰、普通妇女服饰、老年妇女服饰、中年妇女服饰、新娘服饰、少女服饰,花容月貌,丰富多彩;辫发顶子、翎子、火镰、餐刀、图海、鼻烟壶、裕涟、银碗、碗袋、烟袋套、烟荷包、戒指等男子佩饰,玉润珠圆,各显风流发辫式头饰、针线荷包、坠饰、牙签、香草荷包、手镯、戒指、珊瑚额带、耳环等妇女佩饰,玉佩琼琚,红飞翠舞;冬季服饰、夏季服饰、春秋季服饰,春色满园;宗教服饰、礼服、便服、生活服、劳动服、婚礼服、摔跤服、赛马服、射箭服等,异样纷呈,妙趣横生。